-
曹妃甸示范区上半年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京津产业协同迈入新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通过精准对接京津资源,上半年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产业承接能力持续增强,多领域合作项目加速落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协同成效显著 曹妃甸示范区依托2014年京冀两地签署的协同发展框架协议,重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上半年新增签约京津项目41个,涉及高端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等领域。首钢二期、华润二期等重大项目进入建设快车道,五矿集团三元材料项目完成签约,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单晶硅项目进入实质对接阶段。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新签约项目中,北京项目占比超85%,凸显曹妃甸作为首都产业转移核心承载地的定位。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11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5个,涵盖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隅集团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民生领域合作深化 教育医疗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1. 北京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已正式招生运营; 2. 北京友谊医院等三家三甲医院与曹妃甸开展合作办医,工人医院合作项目将于近期投入运营; 3. 职教城项目规划建设17所职业院校,总投资规模达数百亿元。 四、下半年重点推进方向 示范区将聚焦三大领域发力: 1. 加速推进已签约北京项目的开工建设,确保年内新开工项目达标; 2. 深化与天津在港口物流、临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 3. 拓展文化旅游合作,落实与北京市旅游部门签订的战略协议。 通过系列举措,曹妃甸正逐步构建"产城融合、港城互动"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2025-08-08
-
唐山港曹妃甸综合保税区通用泊位工程获批 助力区域招商引资升级
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港口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两个4万吨级通用泊位工程初步设计近日获河北省交通运输厅批复,标志着该区域招商引资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项目建成后将显著增强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为京津冀腹地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进出口通道,对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核心建设内容与设计标准 此次获批的通用泊位工程位于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综合保税区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两座4万吨级通用泊位及配套堆场、装卸设备等设施。值得注意的是,码头水工结构采用7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标准建设,预留未来发展空间。设计年吞吐能力达240万吨,其中集装箱7.2万标准箱,可满足大型船舶靠泊需求。 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此次扩容将直接服务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泊位建成后,可承接钢材、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种运输,与天津港、秦皇岛港形成功能互补。相关规划显示,该项目有助于降低华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约15%,强化环渤海港口群联动效应。 三、综合保税区功能完善的关键举措 当前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已集聚进出口贸易企业超200家,新泊位将填补5万-7万吨级船舶接卸能力空白。通过整合保税仓储、国际中转等政策优势,项目可实现"港口+保税区"一体化运作,简化通关流程。数据显示,该区域跨境电商业务量连续三年保持40%增速,新基础设施将支撑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发展。 四、绿色智慧港口建设配套规划 在环保设计方面,工程采用防风抑尘网、污水回收系统等设施,符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同步部署5G智能理货、无人集卡等新技术,未来将接入河北省港口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与唐山港京唐港区数据互联互通。 五、区域交通网络联动效应 该项目与在建的唐曹铁路东延线、迁曹高速公路形成多式联运体系。通过疏港铁路专线建设,货物可直达内蒙古、山西等能源基地,预计腹地辐射范围将扩大至华北、西北地区,年新增货运量超500万吨。 六、后续建设计划与预期效益 按进度安排,工程将于年内启动施工,建设周期约24个月。运营后预计带动就业岗位1200个,新增外贸进出口额60亿元。此举将进一步优化河北省"三港四区"布局,助力唐山建设东北亚经济合作窗口城市。
2025-08-08
-
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打造北方临港装备高地与招商引资新引擎
作为河北省重点规划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正成为环渤海地区招商引资的核心载体。园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依托精品钢铁产业链,构建起涵盖重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现代化制造体系,基础设施全面达到“七通一平”标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区位优势 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位于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东北部,规划面积28.6平方公里,坐拥15公里优质岸线资源。2015年获评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后,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园区紧邻曹妃甸深水港群,可实现大型装备的便捷海运,同时毗邻京津冀城市群,两小时经济圈覆盖超1亿人口市场,形成“港口+腹地”联动发展格局。 二、产业布局与核心项目 园区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一是以港口起重机、自动化装卸系统为主的港口机械制造;二是依托渤海油田资源的石油钻采设备研发;三是联动首钢京唐公司的冶金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四是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五是船舶维修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目前已吸引数十家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三、基础设施与配套升级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建成“两横十纵”主干路网体系,同步实施智慧路灯与生态绿化工程。能源保障方面,220千伏变电站及分布式能源站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满足环保要求。热力管网覆盖率达100%,实现工业蒸汽集中供应,显著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四、政策赋能与创新生态 作为省级高新区,园区享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已建成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中试基地,年技术交易额突破10亿元。 五、未来规划与发展愿景 根据唐山市“十四五”规划,园区将重点培育智能装备与绿色制造新业态,计划新增标准化厂房80万平方米。远期目标建成北方规模最大的临港装备出口基地,预计年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带动区域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支点。
2025-08-08
-
曹妃甸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启航 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曹妃甸区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产业升级,正式成立京津冀地区首个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该园区由曹妃甸新城与北京科技企业联合打造,旨在构建区块链技术应用标杆,加速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目前已开放企业入驻申请并提供政策支持。 一、战略定位与区域协同价值 曹妃甸大数据区块链产业园的前身为曹妃甸大数据产业园,此次升级聚焦区块链技术研发与产业孵化。作为京津冀区域首个专项试验区,其定位涵盖技术验证、场景应用、企业培育三大功能,填补了区域区块链产业生态空白。合作方北京创到科技有限公司将导入核心技术资源,与曹妃甸的区位、产业政策形成互补。 二、产业扶持政策与入驻标准 园区明确对符合国家区块链发展导向的企业提供全流程支持:企业注册可冠"区块链"行业属性,经营许可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办公场地实施首年租金减免。重点引进数据存证、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合规应用领域企业,严禁虚拟货币相关业务。 三、基础设施与人才集聚规划 园区已建成分布式算力中心、跨链交互实验室等专业设施,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与产学研基地。未来三年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区块链定向培养项目,目标吸引超百家企业入驻,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完整产业链。 四、区域经济赋能前景 该园区将强化曹妃甸在京津冀数字产业带的节点作用,通过区块链技术提升港口物流、大宗贸易等本地优势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分析指出,此类专业园区有助于破解区域间数据孤岛问题,为跨省市政务数据互通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曹妃甸区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园区发展,后续将发布细分领域扶持细则。此举标志着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进入深化实践阶段。
2025-08-08
-
曹妃甸工业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综合开采成套设备项目启动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近期启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计划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综合开采成套设备制造基地。该项目将聚焦煤矿机械与矿山装备领域,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预计对京津冀地区能源装备产业升级产生显著推动作用。 一、项目定位与产业规划 曹妃甸工业区依托深水港优势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定位为北方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中心。此次启动的综合开采成套设备项目,主要涵盖智能采煤机组、重型刮板输送系统、矿用液压支护设备等六大类产品,其中掘进机生产线将采用自动化焊接工艺,矿井提升设备车间拟引进国际先进数控加工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华北地区在高端矿山装备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二、区位优势与基建支撑 项目选址充分考量曹妃甸工业区的综合优势: 1. 交通网络方面,园区毗邻京唐港区,5小时内可覆盖华北主要产煤区; 2. 原材料供应方面,周边精品钢生产基地可提供特种合金钢板等关键材料,运输半径不超过50公里; 3. 政策支持方面,唐山市将该项目纳入重点工程清单,在用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三、市场前景与产业协同 京津冀地区现有煤矿年产能超2亿吨,设备更新需求持续释放。市场调研显示: 1. 华北区域矿山机械市场规模保持年均8%增速; 2. 智能化采煤设备渗透率不足30%,存在巨大升级空间; 3. 项目产品可辐射东北、西北等主要能源基地。与周边港口机械、海洋装备产业形成技术协同效应。 四、投资模式与实施路径 项目采用多元化资金运作方式,总投资分三期实施: 首期重点建设液压支架生产线,投资1.8亿元; 二期扩建输送设备制造车间,投资2.2亿元; 三期配套建设研发检测中心,投资2.5亿元。 合作模式开放灵活,既支持整机生产企业独资入驻,也鼓励零部件厂商以合资形式参与产业配套。 五、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达产后将形成以下综合效益: 1. 产业拉动效应:带动周边20余家配套企业发展; 2. 就业创造效应:直接岗位100个,间接创造300个服务业岗位; 3. 技术溢出效应:每年可培养高级技工50名以上。 环境评估显示,项目采用封闭式喷漆房、废水循环系统等环保工艺,污染物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六、后续推进计划 目前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测与环评公示,下阶段将重点推进: 1. 与国内三大矿用设备商开展技术合作洽谈; 2. 申报省级智能制造专项扶持资金; 3. 启动首批高精度机床采购招标。 唐山市相关部门表示,将建立项目服务专班,确保项目按计划投产达效。
2025-08-08
-
曹妃甸综保区启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设施建设 打造京津冀贸易新引擎
为加速京津冀区域汽车产业升级,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正式启动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该项目将填补唐山港整车进口功能空白,联动周边庞大消费市场,为华北地区汽车贸易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 一、项目规划与功能定位 项目规划占地50亩,总投资5000万元,严格遵循国家口岸设施建设标准,重点建设三大核心板块:一是汽车整车检测线,涵盖环保、安全等全项检测能力;二是海关监管专用堆场,配备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三是集装箱拆箱及转运区,实现高效通关作业。建成后将形成检测、仓储、物流一体化的进口汽车服务平台,年吞吐能力可达5万辆。 二、产业基础与市场需求 以唐山市为核心的300公里半径内覆盖北京、天津等城市,区域人口超5700万,现有汽车保有量1089万辆。据行业分析,该区域汽车消费缺口约900万辆,市场潜力显著。区域内已聚集庞大汽贸、长城汽车等龙头企业,其中庞大汽贸在全国布局1200余个销售网点,长城汽车产品出口超100个国家和地区,为口岸运营提供产业支撑。 三、投资结构与实施路径 项目资金全部由企业自筹,其中土建工程投入2000万元,检测及物流设备采购2000万元,预留1000万元运营资金。建设方将采用国际通行的"前店后仓"模式,依托综保区政策优势,实现进口整车"检测不出区、保税展销"等功能创新。 四、区域协同与政策优势 曹妃甸综保区作为河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已实现"七通一平"基础配套。该项目通过整合港口通关与保税政策,可降低企业30%以上的物流成本。唐山港2023年货物吞吐量已突破7亿吨,为汽车进出口提供航运保障。 五、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运营后预计年增收超20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300个。项目将促进唐山由传统装备制造向汽车贸易延伸,完善京津冀汽车产业生态圈。目前,相关建设已纳入唐山市2024年重点工程清单。
2025-08-07
-
曹妃甸港液体化工码头实现百万吨级跨越 区域能源枢纽建设迈入新阶段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曹妃甸港液体化工码头通过高效运营与招商引资,近期实现累计吞吐量突破100万吨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成就标志着该码头正式跻身国内专业化液体化工港口前列,为区域能源化工产业链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基础设施优势赋能高效运营 曹妃甸港液体化工码头拥有10万吨级泊位和配套储罐区,采用智能化管道输送系统,可实现苯类、醇类等20余种化工品的安全高效中转。其深水航道条件与自动化装卸设备,使单船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为百万吨级吞吐量奠定硬件基础。 二、多元化业务布局推动量效齐升 码头运营方通过构建“仓储+物流+贸易”一体化服务体系,吸引国内外头部能源企业入驻。目前已完成75艘次船舶作业,服务范围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等主要经济带,液化品中转量占华北区域市场份额的18%。 三、绿色安全管控体系保驾护航 该码头投入环保专项资金实施挥发性有机物回收装置改造,实现作业过程废气回收率超95%。同步建立的数字化安全监测平台,可对装卸全流程进行实时风险预警,连续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记录。 四、区域协同效应加速产业集聚 作为唐山国家级石化基地的核心配套,码头百万吨级吞吐能力直接带动周边30余家化工企业降本增效。相关数据显示,每万吨化工品周转可降低区域物流成本约12万元,产业链协同效益显著。 五、未来发展规划锚定国际标准 按照规划,该码头将启动二期扩建工程,新增5万吨级泊位2个,配套建设低温储罐区。预计2024年全面投产后,年吞吐能力将突破300万吨,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亚能源贸易格局中的节点地位。 此次突破百万吨级关口,不仅验证了曹妃甸港液体化工码头的运营实力,更凸显了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价值。未来随着配套体系的持续完善,该枢纽有望成为全球化工品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
2025-08-07
-
曹妃甸新城大数据产业园迎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揭牌 助力智能制造升级
在唐山市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曹妃甸新城大数据产业园成功引入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项目,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重要成果。该研究院由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聚焦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标志着唐山在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一、多方共建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 唐山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依托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合作方包括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智能制造企业和本地大型工业集团,通过跨区域协作整合优质资源。研究院将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建设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为区域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二、聚焦四大核心发展方向 根据规划,研究院主要开展智能装备研发、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高端人才培养四大板块工作。在智能装备领域,重点开发适用于重工业场景的专用机器人;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构建连接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数据中台;同时设立专业培训中心,为唐山及周边地区输送智能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三、助推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 研究院落户曹妃甸新城大数据产业园具有显著区位优势。该园区已集聚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具备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研究院将通过技术输出带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帮助钢铁、装备制造等唐山支柱产业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升级,预计将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四、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应用场景"的创新模式,研究院将促进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目前已与多家制造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未来还将定期举办行业论坛和技术交流会,搭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此次研究院的成立是唐山市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望提升区域制造业整体竞争力。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展开,曹妃甸新城大数据产业园将成为辐射华北地区的重要智能制造创新基地。
2025-08-07
-
曹妃甸区以"四个干"机制推动项目攻坚 打造沿海经济增长新高地
在深入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曹妃甸区发改局将招商引资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体系、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全区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以来,该区以"四个干"工作机制为统领,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持续提升项目谋划水平,为曹妃甸建设沿海经济强区注入强劲动能。 一、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曹妃甸区发改局建立"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的闭环管理体系,将全区重点项目分解为具体任务清单。通过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协调解决。在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先后推动多个投资超十亿元项目落地,形成"谋划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为破解项目落地瓶颈,该局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席审批机制,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0%。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出"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方案,累计为相关企业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等各类问题。同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新建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管网设施,显著提升项目承载能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曹妃甸区统筹财政资金和专项债券,重点支持港口转型升级、临港产业集聚等项目。创新采用"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在人才引进方面,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建立重点项目融资对接机制,帮助优质项目获得信贷支持。 四、深化区域协同拓展发展空间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曹妃甸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项目,与周边地区建立产业链互补机制。在自贸试验区政策赋能下,探索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吸引外向型产业项目集聚。通过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重点引进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当前,曹妃甸区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从项目招引到投产达效的全流程服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该区将继续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2025-08-07
-
曹妃甸区国税局多措并举助推"三证合一"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曹妃甸区国税局自2023年7月起全面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通过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和数字化服务升级,显著提升企业开办效率,为区域招商引资营造更优营商环境。该局联合市场监管、质检等部门构建联动体系,依托线上线下双渠道开展政策宣导,确保改革红利精准释放至市场主体。 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破除信息壁垒 曹妃甸区国税局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与市场监管、质检、地税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一次受理并联审批。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操作规范,解决企业证照办理过程中的跨部门衔接问题。2023年第三季度累计完成信息交互逾千次,企业平均办证时长压缩至1.5个工作日。 二、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推动政策落地 创新采用"纳税人学校+云端课堂"模式,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开展专题培训28场,重点解读证照整合后的申报流程变化。通过税企服务群推送图解指南、操作视频等数字化资料,覆盖区域内90%以上企业财务人员。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专项咨询窗口,配备智能终端提供自助查询服务,日均受理业务咨询超200件。 三、优化后续管理服务巩固改革成效 开发电子证照核验系统,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实时调取备案信息。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首次申领"三证合一"执照的纳税人开展三个月专项辅导,解决开票权限备案、税种认定等后续问题。2023年累计处理企业过渡期诉求460余件,问题解决率达98%。 四、实施精准化督导确保政策执行 组建5个专项督查组开展实地走访,重点核查中介机构违规代办、附加收费等现象。建立企业满意度回访制度,收集整理意见建议83条,针对性优化服务流程12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规范市场主体登记行为。 曹妃甸区通过系统化推进"三证合一"改革,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23年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3%,其中招商引资项目占比达37%,改革对优化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持续显现。下一步将探索"一照通办"升级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会保险登记等事项,打造更高效的企业准入服务体系。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